首页/ 传记/ 人物传记/ 苏东坡传
人物传记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阅读

扫码读书
书籍信息目录(共36章)

【简介】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随感
  • S137***621
    读《苏东坡传》31-33章有感 这三章中,苏东坡被贬至岭南、海南,却把逆境活成了“诗意栖居”。他在惠州种梅品荔,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儋州办学堂、改陋习,让蛮荒之地响起读书声,真正诠释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从不抱怨境遇,反而以豁达接纳苦难,用文人的温度温暖一方百姓。这份“在泥泞中仰望星空”的从容,不仅是个人的精神突围,更让我明白:人生的风景,从不由处境定义,而由心态塑造。
  • S137***359
    今天在b站重温了苏轼的传记,再结合本书来看,确实了解更多了
  • S137***374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S136***101
    第八章“乌台诗案”是苏东坡人生的巨大转折。从名满京师的才子沦为阶下囚,文字狱的残酷与世态炎凉尽显。然而,绝境并未摧毁他,反而淬炼出其坚韧豁达的灵魂。这次磨难是他生命中最深的痛,也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为日后黄州的辉煌篇章埋下了伏笔。
  • S137***527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S137***07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S137***359
    今天也是打卡的一天,但是我觉得作者对王安石的评价有点偏激了(),按我说苏轼和王安石应该算是知己而不是彻头彻底的敌人
  • S137***694
    东坡对浮华文风的批判,映照着家庭环境的滋养
  • S137***596
    今天对“ 若与西方相似之人比较,李白,一颗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间壮观惊人地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菜、拜伦相近。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以人物论,颇像英国的小说家萨克雷”很有感触。我认为是再恰当不过的形容了。同时我能从苏轼的生平事迹中透视到宋朝的兴衰。“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在课本上了解王安石时认为他是一个心系天下又有自己的无奈的伟人。可是当我们从苏轼的角度去看又会觉得王安石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自负自私的人。他的政策是理想的,不切实际的。苏轼是那个与百姓生活距离最近的那个人。李白过于耀眼,杜甫太过沉稳。苏轼更像当下的我们有欣喜之时,有无奈悲痛之时,但是不论怎样都在自己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 S137***852
    在黄州,他成了一名真正的农夫。俸禄微薄,他便申请城东的荒地,亲自开垦。从文人到农夫,他没有把这当作暂时的落魄,而是踏踏实实地弯下腰,向土地讨生活。这种身份的彻底转变,让他真正理解了民间疾苦,也找到了最坚实的立足之地。